
本文转自:梅州日报配资优秀配资门户
●梅州市梅县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温一丹
摘要: 3-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。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,能让其更加独立自信,促其人格健全发展。本文立足于我园小班教育实践,分析了当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普遍薄弱的现状及成因,并在此基础上,从“创设环境”“游戏贯穿”等维度,系统阐述了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策略与具体方法,旨在为幼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,促进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提升。
一、 引言
依据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3-4岁儿童应“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”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”“能用勺子吃饭”等。这充分表明了培养小班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。所谓生活自理能力,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能力,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。然而,由于家庭过度包办、幼儿自身发展不成熟等因素,当前小班孩子入园时普遍存在自理能力较弱等问题。因此,探索有效的培养方法,将自理能力培养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每个环节,是小班保教工作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二、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
1、主要表现:饮食方面,部分幼儿无法独立用勺吃饭,需要成人喂食;存在挑食、偏食现象。穿衣方面,大部分幼儿不能独立穿脱衣裤和鞋子,分不清正反、前后。如厕方面,部分幼儿需要成人帮助擦屁股;便后洗手意识薄弱。收纳整理方面,玩具、图书玩后随手乱扔,没有物归原处的习惯。
2、成因分析:首先是家庭方面,成人对幼儿过度呵护与包办代替,剥夺了幼儿练习的机会。“你还小,我来帮你”成为阻碍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。其次是幼儿自身方面,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仍未完善,动作协调性较差,导致他们在穿脱、抓握等精细动作上存在困难,容易产生挫败感。
三、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
基于以上分析,在实践中,我们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,采用有趣、系统的方法进行引导。
(一)创设支持性环境,诱发自理动机
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能无声地引导幼儿主动进行自我服务。首先是物质环境创设方面,在活动室、盥洗室张贴清晰的“七步洗手法”图示;玩具柜贴上一一对应的标识,让幼儿轻松实现“玩具送回家”;提供穿衣镜,方便幼儿检查自己的衣物是否穿戴整齐。其次是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,例如投放“喂小动物吃饭”(豆子、勺子)、“给娃娃穿衣服”(带纽扣、拉链的娃娃)等生活区操作材料,让幼儿在不断练习中锻炼手的精细动作。最后是心理环境创设方面, 营造鼓励轻松的氛围, 允许孩子犯错,接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“慢”“乱”“脏”。例如当幼儿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时,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,而非批评指责,保护其尝试的积极性。
(二)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寓教于乐
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方式。将枯燥的自理技能学习转化为有趣的游戏,能事半功倍。通过情境表演游戏,创设“小熊请客”的情境,引导幼儿学习礼貌进餐。通过儿歌、故事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,如《穿裤子》:“两列小火车,钻进小山洞,呜呜——开出来!”;讲述《不爱用手的小河马》等绘本故事,让幼儿在倾听中理解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的道理。另外,还可以组织一些挑战游戏,“看谁叠得最整齐”(叠毛巾)、“我是穿衣小能手”等,积极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。
(三)贯穿一日生活,持之以恒练习
自理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,必须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。餐点环节,鼓励幼儿自己吃饭、收拾餐具、用毛巾擦嘴。在离园环节,鼓励幼儿自己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等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做到“放手不放眼”,细心观察,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时、适当的帮助,而非包办。
(四)家园协同共育,巩固培养成效
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,家园同频尤其重要。首先,我们通过家长会、微信群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,转变“包办代替”的观念,加强家园沟通。其次,通过视频号向家长推荐家中可进行的自理游戏,如“袜子配对”“如何穿衣”等。
四、 实践反思
在实践中,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。从需要老师喂饭到独立进餐,从哭闹着不会穿鞋到能分辨左右脚,孩子们的进步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,让我们看到了能力培养背后对幼儿独立人格的塑造。
五、 结语
总之,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可操之过急配资优秀配资门户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它需要教师怀有一颗智慧的爱心,在理解、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,将教育融入环境、游戏和生活,并积极争取家庭的密切配合,让幼儿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,收获受用终身的独立、自信与责任感,为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。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